金缮修复,几经勾勒的残缺之美。残缺,不只是美。
发布时间:2020年05月27日 点击数:
她们不完美,身上的伤痕清晰可见
她们却又格外突兀,一道道金色的阡陌
匠心巧手,几经修缮
勾勒的,是苦难岁月的鎏金
在CCTV-1《我有传家宝》中,有一期节目,介绍了一种将碎片还原成精美工艺品的修复艺术,它叫金缮。
节目中展示了由碎片经过金缮工艺复原,最后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。现场观众啧啧称赞,就连主持人也不禁感慨“你究竟是何方神圣?”。
这双拾起破碎的手,使得破碎也成为一种独特美的人,便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邓彬。
邓彬,华中师范大学版画专业
2004年,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
2007年,专注于家具收藏及古家具修复研究
2013年,邂逅金缮修复
至今,已成为国内金缮修复的翘楚
金缮,日语中称为“Kintsukuroi”,字面含义即以金修缮,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,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。
用金,即最贵重之物修补残缺
意在表达即使是不完美
人们也可以坦然接受,精心修缮
缺陷,可以面对
但绝不是遮掩
修复前的器物与修复后的器物对比照
据目前的资料考证,金缮最早出现在日本,日本江户时代的伊藤东涯所著《蚂蝗绊茶瓯记》中记载,中国南宋的一件龙泉窑茶碗传到日本以后,一直被当做国宝珍藏。
后来这只碗有了裂痕,于是请中国工匠修复。工匠将碗锔起来后,被带回日本,因为锔钉形状像蚂蝗,所以日本人称这只碗为“蚂蝗绊”,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。
金缮的修复技艺
有一部分是延续日本的“侘寂”思想
残缺、不完美的美学
也蕴含朴素、自然的韵味在其中
金缮与邓彬结缘,始于2013年
他之前从事的古家具修复则成了他与金缮的“红娘”
那时的邓彬,对于古家具修复有自己的一套理念。“修家具其实不是单纯为了修复一件家具,更多的是在修家具的过程中,拆开一件件家具的时候会感悟到古代工匠的巧妙用心。这不是一瞬间就能体会的,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”
也正因为如此,他在圈内小有名气。一天,一位收藏大家找到了他。
收藏大家王先生的龙泉胆口瓶口沿有一块破损
有人向他推荐邓彬
于是,王先生来到邓彬工作室—石为云根工作室
邓彬被金缮这种残缺美学理念折服
决定尝试修复
邓彬从网上找来日本金缮修复的有关视频
版画实践锻炼出来的动手能力
修复古家具的经验
再加上专业的独特视角
邓彬成功修复了这件古董
龙泉胆口瓶的修复经历
他萌发了对这个未知领域的好奇
更为重要的是
发自内心对金缮修复的喜爱
邓彬开始真正着手金缮工艺
江南的文化土壤,也给了邓彬足够良好的环境,让他静心于金缮修复。
他说:“江南传统的积淀在这里很明显,而且随处可以见到古人的圣迹,这里的土壤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,让我有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。”
尝试过后才知道
要想从零基础学好金缮是非常困难的
金缮工艺有着自己的复杂性
金缮基本步骤为清洗创面、黏合破件、填补缺口、反复髹(xiū)漆、扫涂金粉。每一件物品的残缺都是独特的,金缮修复让每一件物品具有自己的残缺美与独特美。而要做到这一步,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得反复练习。
除了技艺,金缮修复还要冒大风险
金缮原料是天然大漆
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
极易引起皮肤过敏
也是老师傅口中的“被咬了”
轻则红肿痒,重则危及生命
邓彬说他第一次做漆戴了两层橡胶手套和两层口罩,发现没事。再做时就大胆地摘掉一层手套、一层口罩,也还好。毕竟还是碍事,最后就全部摘掉。起初一个月什么也没发生,在他完全放松警惕时,突然全身起了红疹,奇痒难忍。
"我犹豫了三年,最终还是觉得这条路是必定要蹚过去的。"
金缮修复,要准备合适的漆料
需要非常严密的计算
才能把胶料和大漆按照一定比例调和
在破裂之处进行拼接
用打磨好的木胎填补
再涂抹上大漆
让木瓷相合
重复打磨平整
修补时的线条
需要流畅,且有饱满度
动作准确精炼
迟疑一会
就可能功亏一篑
拼接完后
放于一处阴干
湿度要80%以上
最后一步,贴金
最关键的一步
金胶漆将干未干
是最好的时机
一件物品修复好
不是残缺的隐藏
而是对残缺的一种认同
不完美
是另一种生活的表达
日本人对于金缮
有自己独特的认同
用宽松的观念,做精致的手艺
这是邓彬从日本人身上学到的
“日本人,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,而中国则是,文化观念很精致,做的时候很松弛。”
无数个日夜的实践
不懈的努力终获得了回报
这些残缺的物件
在邓彬手上重放异彩
一种新的姿态
迎接这个世界
每一次修缮后,邓彬会与大家交流经验
并把自己的作品供大家欣赏
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
从2013年至今
四年左右的时间
金缮修复2000余件
邓彬作品
邓彬很实在地说:“我以后做不做金缮,和这门手艺的发展并无关系,我喜欢的事情很多,我玩着过瘾就好。做金缮的人会越来越多,这门手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。但是我知道,作为一种又古老又酷炫的修复工艺,很多年轻人会喜欢,金缮的未来一定很好。”
对于金缮,就像对于不完美的热爱。
审视昨天,残缺之态
正视明天,重拾不完美
拥抱明天,更加热烈的爱
一事精,则事成
漫长的路,总有选择
精湛的技艺,难为延续
重拾破碎的笔
如何勾勒出手艺的传承
转自:最陶瓷 微信公众号